打造測繪發展新引擎 測繪科技成果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緊緊圍繞改革創新發展大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把科技創新擺在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團結帶領全國廣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同心戮力,砥礪前行,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績。黨中央、國務院對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的關心與支持前所未有,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初具規模,衛星遙感和衛星定位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對于事業發展的支撐能力與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國際測繪地理信息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環境明顯改善
JX5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發布
十八大以來,國家局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創新驅動發展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上狠下功夫,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需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的政策、條件、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一是設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創造良好條件。積極爭取科技部、財政部的支持,設立測繪地理信息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累計獲得國家經費投入支持超2.4億元,極大地支撐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創新,其中很多成果在基礎測繪、地理國情普查、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以及海洋測繪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找準方向,做好行業科技發展頂層設計。制定出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對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任務進行系統部署。全面查找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的瓶頸與短板,深入剖析產生差距的原因,形成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情況報告。規劃的出臺與短板的查找,是國家局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對提高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增強科技創新對事業改革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切實加快推進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體制改革。主動適應新常態和雙創要求,落實《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印發《關于加強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的意見》和各單位任務分工,體現了國家局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視,為做好測繪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印發了《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技術大綱》,指導全國推進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四是持續推進協同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與招商局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資本鏈的結合,推進政府部門和企業深化合作,在衛星測繪、全球“一張圖”、海洋測繪、位置服務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開展合作,打造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協同創新環境。
科技自主創新亮點紛呈
國家局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戰略思想,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大力實施“科技興測”。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局大力推動核心及自主技術攻關。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今,開展了300多項國家級科技項目、800余項省部級科技項目研究,財政科研經費投入超過14億元,比“十一五”增加40%左右,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一是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初步建成。自主研發了基于云計算的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等一批先進的國產測繪軟硬件裝備,開展了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示范基地建設,初步建立了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生產效率較以往提高了5至10倍,有效解決了快速按需出圖和大范圍快速更新這一難題。二是測繪衛星雙星組網,數據獲取能力大幅提升。資源三號01、02號立體測繪衛星相繼成功發射,測繪衛星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勝利,填補了我國衛星立體測圖領域的空白,我國地理信息空間信息自主獲取能力得到質的提升,標志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高精度衛星立體測繪成套技術的國家之一。三是全球地表覆蓋數據成功研制,實現引領國際發展。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完成了兩期30米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被國際同行評價為“對地觀測與地理信息共享領域的里程碑成就”,在關鍵技術指標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從“跟蹤模仿”向“引領國際發展”的跨越。四是自主研發技術裝備日益成熟,有力打破國外壟斷。自主裝備研制取得很大突破,自主研發了SWDC系列數字航攝儀、大面陣大重疊度航空數碼相機、機載激光雷達系統、機載合成孔徑雷達系統、低空無人飛行器航空攝影系統等裝備,并快速取代了長期壟斷市場的進口產品,對于發展民族產業,保障國家地理空間信息主權、安全和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五是科技創新碩果累累,優秀團隊不斷涌現。5年來,多項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得到國家認可,共有3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成果獲二等獎,5項成果獲技術發明獎,多名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分獲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國家創新爭先獎等殊榮。這些榮譽,提升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在國家總體創新鏈條中的地位,激發了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六是科技創新帶動引領作用不斷凸顯。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是科技創新工作的重中之重。5年來,僅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內形成科技成果就多達上千項,通過中試轉化并在生產中得到成功應用的超過600項,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建設和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在公共服務、支撐重大工程建設、應急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人才創新活力不斷提升
5年來,國家局致力于完善創新體系,為人才發揮作用打造理想平臺。積極探索符合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和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發展需求的創新平臺建設新路子。掛牌成立測繪行業首個國家級工程中心,為科技成果順利轉化搭好平臺。與國外多家科研機構聯合成立了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走向世界搭建重要平臺。成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聯盟和創新中心,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局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由“十一五”末的17個發展到目前的28個,初步形成全國覆蓋、協同創新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為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平臺基礎。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動輻射地方和區域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形成全國行業科技發展一張網。創造寬松環境,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廣大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激發他們的創新積極性需要寬松和活躍的政策環境和創新氛圍。
5年來,國家局不斷營造讓廣大科技人員滿意的科技創新環境。堅持“放、管、服”相結合的方針,一方面積極落實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種種“福利”政策,“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尊重科研規律,允許科研失敗,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加強對科技項目、科技人才和創新平臺的管理。做到既寬松,又有序,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潛力。
關山初度路猶長。5年里,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與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最高科技水平仍有差距,科技創新也存在著短板與瓶頸。我們將以習近平同志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講話為引領,堅決貫徹執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測繪精神,凝聚全國廣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和干部職工的智慧與激情,全面加強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本文由南京環球測繪儀器有限公司整理發布
更多相關
遙感測繪技術保障洞庭湖水資源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至關重要的防洪屏障。仲夏時節,我們走訪湖南省遙感中心,了解洞庭湖變化的歷程以及地理國情監測在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單北斗時代即將來臨!
從“單GPS”到“單北斗”,衛星導航行業有了新要求沙場上,三軍列陣接受著最高統帥檢閱,可以做到分毫不差;南海上,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漁民無論到哪塊海域、哪個島礁都不擔心迷失方向;汶川地震時,突破死亡線趕到...
無人機飛行途中的RTK差分定位技術解析
一.什么是RTK實時動態差分法(Real-timekinematic,RTK)又稱載波相位差分技術。這是一種新的常用GPS測量方法。以前的靜態、快速靜態、動態測量都需要事后解算才能獲得厘米級的精度。...
徠卡移動掃描系統在鐵路復測中的應用
應用背景 隨著我國鐵路大規模的提速改造工程的建設,對既有鐵路的勘測設計任務也日益增多。由于鐵路行車速度快、密度高,使用傳統的既有線測量方法施測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且測量效率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南方覓境RTK激光SLAM測量系統 新品發布
南方測繪推出的南方覓境RTK激光SLAM系統,是一款融合實時動態定位(RTK)與激光SLAM(同步定位與建圖)技術的高精度移動測量解決方案。該系統針對復雜室內外...
千尋與中海達聯名款RTK 啟航TU7 以舊換新
千尋與中海達聯名款RTK啟航TU7以舊換新在工程測繪、國土調查、農業導航等眾多領域,高精度的定位是效率與質量的基石。全球領先的精準位置服務提供商千尋位置與國內測繪裝備巨頭中海達的強強聯合,共同推出...
徠卡TS16全站儀助力“天和之眼”自動導向系統精準掘進
3月25日凌晨,南京如往常一般靜臥在長江兩岸,而長江之底卻不似以往的平靜,長江南岸水浪翻騰。隧道內,被譽為史上最“萌”的盾構機“振興號”順利下穿長江江底,抵達南岸大堤。 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被稱為...
千尋移動華測CORS賬號的覆蓋范圍查詢入口匯總
我們在項目工地用RTK賬號作業時,不確定您的地址CORS賬號服務是否覆蓋?CORS賬號服務通常涉及到實時或連續的高精度定位服務,這類服務往往用于在特定地理區域內進行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測量工作。COR...